事件回顾
张女士是一名空姐,其发帖称,5月4日自己的银行卡疑遭盗刷,被刷走15万元。
张女士称,自己的银行卡是在5月4日下午5点20分左右遭遇盗刷的。在这之前大概4点30分,张女士曾“接到一连串的骚扰电话”。“我没有接也没管它,直到把我的电话打到关机。等我再开机的时候我的电话卡就不能用了,不能接听也不能拨打电话,一直显示无服务的状态。”张女士补充说。
第二天下午2点左右,当她拿着银行卡去取钱时,发现卡里的15万元没了,卡里就剩三毛两分钱......
银行客服人员告诉她,钱是在4日下午5点20分左右,通过网上银行被转走的。这个时间正好是那天她接到骚扰电话,手机关机后发生的。与此同时,张女士发现自己的电话卡已经成了空号。
北京电信通过客服官微回复确认,已查到该用户的手机号码有补卡业务发生。当时有用户持代办人身份证以及当事用户的临时身份证,补办了电话卡。电信方面表示,补卡业务的办理流程是合规的。
业内人士分析认为,犯罪嫌疑人使用了类似“呼死你”的方式,“迫使”用户关机或者打到用户手机没电关机,并利用用户关机收不到验证码的时间,去补办了用户的电话卡。
很可能用户的身份信息之前已经泄露。比如身份证、手机号码,包括银行账号等信息,然后犯罪嫌疑人才能拿着“当事用户的临时身份证”,在用户被迫关机的情况下,“准确”地去补办了当事人的电话卡。
银行卡和手机都在身边,事情是怎么发生的呢
一位曾有办案经验的民警告诉北青报记者,要实现这种盗刷的目的,需要使用技术手段较高的作案方式才能实现,且作案的各个环节是环环相扣、缺一不可。据警方统计,目前绝大多数新型的电信网络骗术都与个人信息的泄露有关。
首先,不法分子要先使用木马病毒侵入事主的手机中,盗取事主手机中的个人信息。“这些个人信息包括手机号、银行卡号和消费密码等信息。”而木马植入是通过散布各种附带木马病毒的短信链接,让事主点击下载后实现的。下载后,病毒便会将手机中的这些个人信息发送到不法分子指定的邮箱中。
除了木马病毒,据警方分析发现,目前大部分不法分子还会通过无良商家、网站漏洞、钓鱼网站、二手手机等渠道获得个人信息。“不法分子在获取这些信息后,如果要实现盗刷银行卡内的金额,还需要很重要的一步,就是获取银行发送的验证码。”要想得到验证码就必须使用事主的手机号。这时,不法分子可以使用“猫池”(可以同时接受多个用户拨号连接的设备)大批量、不间断地骚扰呼叫,让事主因不停接到大量骚扰电话,最后不得不关机。
随后,不法分子通过之前获取的个人身份证号码等信息,在制作假证的作坊,用自己的照片制作假身份证后,前往通讯运营商处冒充事主的身份补办事主的SIM卡,随后便能获取事主的银行验证码信息,以实现盗刷的目的。
指静脉 高科技为您的财产保驾护航!